圆明园文创冰箱贴——让园林文化更“贴”近生活

发布时间:2024-09-11   来源:网络   阅读:1482

提起圆明园,大水法、马首、十二生肖水力钟、黑天鹅等经典IP便会一股脑闪现在游客的脑海中,精致典雅。想要全部打包带回家?文创冰箱贴满足你!

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推出西洋楼景区系列、龙年限定系列以及圆明“萌宠”黑天鹅冰箱贴,以“微建筑”思路匠心打造每一款冰箱贴。

小物件,隐藏大能量。小小冰箱贴,让园林文化更“贴”近生活,圆明美景一次打包带回家!

              西洋楼景区系列 · 国人“最熟悉”的圆明园

西洋楼景区位于圆明三园(即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中长春园的最北端。长春园属于圆明园的“附属园林”,紧邻圆明园东侧,是乾隆为自己建造的一座养老花园,其功能类似于紫禁城中的宁寿宫花园(即大家熟悉的“乾隆花园”)。

西洋楼景区是长春园中最广为人知,同时也是最特殊的景区,这是一片中国园林史上绝无仅有的欧式园林区,占地约8.6万㎡。这8.6万㎡也是国人对于圆明园最熟悉的部分。

圆明园罹难后,众多中式园林建筑几乎荡然无存,而西洋楼景区建筑主体是砖石结构,相对容易保存,因此成为整个圆明园建筑遗迹残存较多之处。

德国人奥尔末1873年拍摄的黄花阵大门。

(图片来源:《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

此外,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的数十年间,一些西方人留下一批数量不小的西洋楼遗址照片,也使得西洋楼景观形象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播,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圆明园西洋楼印象深刻。

英国人汤姆斯·理查德1877年拍摄的谐奇趣。

(图片来源:《三山五园旧影》)

西洋楼慢慢成为国人心中圆明园的形象,圆明园也一度被误认为是一座欧式园林。但实际上西洋楼景区仅占全园的2%,圆明园主体还是一座大型中式园林。

西洋楼景区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二十四年(1759)基本建成,后又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添建完成远瀛观大殿。整个景区包含西式建筑,大型水法喷泉,各种小型喷泉,迷宫,园林小品等,共十余组建筑景观。

圆明园谐奇趣彩色图。

(图片来源: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年间内府《西洋楼彩色图》)

西洋楼景区是在乾隆帝的直接策划和构思下,由欧洲传教士和中国工匠共同完成的,它不仅是清帝国鼎盛时期的园林艺术杰作,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以及中西合璧的有效尝试。

作为巴洛克建筑风格早期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案例,西洋楼景区不仅满足了乾隆帝的猎奇心理,是一处洋溢着异域风情的“消遣乐园”,更是丰富了圆明园景观和文化内涵,并促发了“西洋楼式”建筑在中国的兴起。西洋楼景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德国人奥尔末1873年拍摄的谐奇趣主楼东侧装饰,可见灵芝和宝瓶状琉璃。

(图片来源:《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

经典文化需要用心传承。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发挥学科及院校专长,深耕长春园西洋楼景区,选取其中最为经典的几处Ip,详细梳理清宫档案及图像资料,以审慎学术之心做文创设计,严谨研究,轻松表达,最终做出明快的文化单品。

大水法冰箱贴

大水法、观水法景区位于海晏堂东,由大水法、观水法及后来添建的远瀛观组成。“大水法”意为“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特的人工喷泉”。大水法景区以喷泉作为园林主景,结合大理石欧式拱门式建筑及对称布置的两座喷水塔,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此外,大水法欧式拱门遗迹还在2008年被圆明园设计为官方标志,可见其代表性和影响力。

圆明园logo。

(图片来源:圆明园遗址公园)

由老照片可知,曾经的大水法石拱门中央有一组石刻水盘,水流能自此层层跌落,汇入水池中,再由水池中的铜鹿、铜狗、石鱼等动物造型的构件喷出。此时洛可可风格的蚌壳装饰还完好无损,精美异常,同拱门浑然一体。

德国人奥尔末1873年拍摄的大水法。

(图片来源:《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

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以圆明园最广为人知的历史遗迹大水法为原型,通过对其文化基因的提取以及再创作,共推出两款文创冰箱贴。其中一款是简约版经典拱门造型,分别采用锌合金和树脂两种材质打造,展现大水法石拱门的建筑之美。

树脂大水法文创冰箱贴渲染效果图(左)/树脂大水法文创冰箱贴实物图

树脂大水法冰箱贴还原本体石材真实的分缝结构,在此基础上采用拼接设计,共分为6块,每1块磁贴都有独立磁性,可单独使用,方便灵活,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希望冰箱贴不仅仅是一个静态装饰品,更能成为一种互动式的文化体验。

锌合金大水法冰箱贴共分为两块,完美呈现出石柱上的精彩细节。

锌合金大水法文创冰箱贴实物图(左)/包装设计图(右)

另一款则是完整细致地再现了大水法喷泉及大理石龛式建筑立面的原貌。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首先绘制出大水法复原线稿,再将其转化为文创品,真正做到“从研究-文创-文化”的全过程,这款冰箱贴也成为了圆明园文创中的爆品。

大水法立面情况。 (图片来源: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年间内府雕版《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

大水法复原正立面图

大水法文创冰箱贴 

此外,大水法前还有一对汉白玉石鱼,长126cm,宽93cm,高50cm,作为悬置吐水

构件。这两只石鱼在上世纪20年代末流落民间,后于2007年回归圆明园。

1920 年代法国人莫里斯·亚当拍摄的石鱼尚在大水法喷泉前的情况。

(图片来源:《十八世纪耶稣会士所作圆明园工程考》)

为纪念这一幸事,我们特地将石鱼设计在冰箱贴的突出位置。

大水法文创冰箱贴

通过圆明园大水法文创冰箱贴,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并将这段历史记忆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让文创品真正成为链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载体。

远瀛观冰箱贴

远瀛观是在西洋楼景区主体已建成二十四年后才添建的建筑,也是这一景区中体量规模较大的一座建筑。位于大水法北侧,和大水法,观水法,以及西洋楼景区外的泽兰堂共同构成一条南北轴线,层次丰富。

远瀛观立面情况。

(图片来源: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年间内府雕版《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

远瀛观是一座五间大殿,两端的两间稍向前伸,平面呈“凹”字形。建筑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上,虽只有一层,但尺度较西洋楼景区其他几处建筑更宏大。中央三间设三樘铜门,各间以向前凸出的白色大理石柱隔开,柱身满雕毛茛叶装饰纹样,异常精美典雅。

远瀛观石柱遗迹现状,可见柱身满雕的毛茛叶装饰图案。

(图片来源:《乾隆御品圆明园》)

建筑各间皆有壁柱作装饰,其上还分布有多层线脚构成的屋檐檐口,檐口之上每逢壁柱所在位置,还配有突起的花饰。中央突起一段“凸”字女儿墙,其上满布雕饰。门两侧还设有壁柱式门套。这些装饰呈现出晚期巴洛克风格特点。

中央建筑屋顶采用三重檐庑殿顶,瓦面材料还稍有变化:一、三层用琉璃筒瓦、板瓦,二层用金鱼鳞瓦,屋脊上设彩色琉璃卷草花饰,最上部的宝顶也采用五彩琉璃,足见远瀛观的精致华丽之气。

远瀛观立面情况。

(图片来源: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年间内府雕版《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

远瀛观复原正立面图

远瀛观文创冰箱贴

和大水法文创冰箱贴的思路一致,对于远瀛观文创冰箱贴,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同样是前期先做复原研究,再进行文创衍生品转译。详略得当,既还原建筑本来风貌,又对其简洁处理,令其更符合当下审美。

我们希望透过远瀛观文创冰箱贴,让游客看到圆明园昔日的伟丽和辉煌!

海晏堂十二生肖冰箱贴

海晏堂景区由朝西主楼海晏堂、后方“工”字蓄水楼以及楼南楼北诸多喷泉群组成,是西洋楼景区最大的一处园林景观。此景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基本建成,时人俗称其为“水法殿十一间楼”,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始悬“海晏堂”额。

海晏堂西立面情况。

(图片来源: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年间内府雕版《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

说起海晏堂,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海晏堂前喷泉水池中的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报时喷泉。海晏堂内外两侧的大扶手由一个个汉白玉西式跌水喷泉组成。楼门前左右石阶内外分置石鱼和石狮,水从它们的口中喷出注入一个个汉白玉水盆中,水顺流而下形成叠落瀑布,并导入阶前喷泉池。

海晏堂前的大型喷泉池略呈椭圆形,池中心有座圆形铜喷水塔。喷水池东沿正中还高耸一尊巨型石雕贝壳形番花,内安涡轮喷水机;在其左右的八字形高台上,分列着大名鼎鼎的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喷泉。

北侧石台上的生肖像。

(图片来源: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年间内府雕版《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

南侧石台上的生肖像
(图片来源: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年间内府雕版《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

此处铜像是由乾隆宫廷西洋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王致诚等监造,中国工匠施工营建。这十二生肖每天依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顺序,轮流喷水一个时辰(两小时),正午时刻则一起喷水,周而复始。也因其有报时功能,被称作“十二生肖水力钟”。

这些铜像造型生动丰富,每个生肖手势及手中所执物品也各有不同:如手持折扇的兔,紧握弓箭的猪,恭敬作揖的蛇,手握拂尘的牛等。

生肖文化是起源于中国,并广泛影响至日本、朝鲜、泰国、新加坡、印度等亚洲各国家的文化,因此国际社会将其视为东方文化的代名词之一。十二生肖不止是以普通生灵融入国人生活,其自然习性也被人们赋予诸多文化意义,从动物上升至神灵,接受人们的尊崇和膜拜。如鼠象征富裕,牛象征勤劳,虎代表阳刚,龙象征出人头地、不同凡响等。

而水法喷泉作为彼时西方文化的代表,同东方文化中的十二生肖结合应用在十二生肖水力钟中,足见乾隆朝东西方文化交流之密切。

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用心讲述文物故事,对这一享誉世界的经典景观巨作进行缜密的研究,反复推敲生肖造型,甚至对每一件雕像的服饰衣纹都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力求呈现出文物最精准、最完美的状态,以做艺术之心做文创品,推出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文创冰箱贴。

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龙文创冰箱贴

各生肖尊贵优雅,器宇不凡,快来挑选专属于你的生肖守护神!

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文创冰箱贴

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文创冰箱贴

马首冰箱贴

马首铜像,是长春园海晏堂十二生肖兽首喷泉中,午马喷泉的主要构件。1860年圆明园罹难之际,马首和其他十一件兽首一齐流失海外。

2007年,它现身拍卖市场,被澳门知名企业家、爱国人士何鸿燊出资购回,并在港澳地区公开展示多年。

马首正在喷水,说明此时为午时。

(图片来源: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年间内府雕版《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

2020年12月1日,流离160载的马首回家,正式回归圆明园收藏,成为第一件划拨入藏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目前,已有7尊圆明园流失兽首铜像回归祖国,马首的回归,也成为我国流失文物回归的又一经典案例。

马首铜像。

(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罗征摄)

马首铜像为乾隆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并由宫廷匠师精工制作。以精炼红铜为材,色彩深沉厚重,马首铜像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理念与设计风格,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整个马首以精密铸造的方法——失蜡法一次铸造而成,神态栩栩如生,毫发毕现,是一件非凡的中国古代艺术品。

马首回家,百年梦圆。为纪念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以马首铜像为原型,于方寸之间最大程度地还原马首细节,做到精细复刻,再现了马首的细节与神韵,完美呈现了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风采。

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水力钟·马首文创冰箱贴

圆明园马首文创冰箱贴不仅是对重要历史文物的纪念,更是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一种当代表达方式。作为文创产品,它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促进文化遗产的普及和教育,并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与重视。

骏马归来,“马首”是瞻!

龙年限定系列 · “龙”重登场

“龙”在我国文化史上,是一种绵延了约八千年的特殊存在。龙因其兴云吐雾的能力,被认为是掌管降雨的神,而在农耕社会降雨直接决定了粮食收成,粮食收成不仅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更掌握着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龙”代表了一种超现实权威,并成为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

 南宋 陈容 《雷雨升龙图》。

(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流最为久远、传承时间最长、最复杂的文化之一,已深深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当中。

在国人心中,龙不仅象征权威,更是祥瑞的化身。国际社会常将“龙”和中国人民绑定在一起,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杰出非凡的人物被称作“人中之龙”,足见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卓越且不可撼动的地位。

圆明园2024幸运一条龙冰箱贴

“龙生九子”之说的普及是中华龙文化从皇家走向民间、从传说走向物化,从抽象走向具象的最好例证。龙生九子具体出现的年代无从考证,但真正将其作为理论提出并论证其具体所指是明代中后期,我们可以从明代文人笔记和杂谈中找到一些踪迹。

龙生九子,其性各异,各有所长。九子分别是老大囚牛,老二睚眦,老三嘲风,老四蒲牢,老五狻猊,老六赑屃,老七狴犴,老八负屃,老九螭吻。其中咱们最熟悉的就是睚眦和螭吻。睚眦生性凶狠好斗,大家常说的“睚眦必报”中的“睚眦”就是龙的二儿子。而老九螭吻是咱们熟悉的建筑构件,也叫正吻、大吻,设于屋顶正脊两端,屋顶前后两坡及山面琉璃瓦垄交汇处。螭吻安装在此处,既起到了装饰作用,更是严密封固了三坡瓦垄的顶端,使雨水无法渗入。

故宫太和殿上的螭吻。

(图片来源:网络)

螭吻口润嗓粗而好吞,安装在屋脊上不仅可作吞脊兽,还能吞火。因此螭吻又被视作镇火的神物。故宫太和殿的螭吻是中国最大的吻兽,由13块琉璃组成,高3.4米,重达4.3吨。

此外,嘲风、赑屃和负屃也是隐藏的“老熟人”。老三嘲风是分布在垂脊上的小兽,因其好望的特点被安置于屋脊之上,象征着威严和吉祥,还有震慑妖魔、清除灾祸、辟邪安宅之用。

陶制嘲风构件。(图片来源:网络)

六子赑屃是背碑兽,就是常被我们误认为“龟”的那位。传说赑屃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中兴风作浪,后被大禹降服,助其治水。大禹治水成功后,为防止赑屃再度四处撒野,便让它驮上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其助禹治水的功名,命其驮负。自从开始了赑屃驮碑的传统,这种碑在北宋时便已相当普及。

石雕背碑兽赑屃。

(图片来源:网络)

八子负屃就是位于石碑顶部和两侧的文龙图案。因负屃痴迷于诗词歌赋、文章书法,和文学艺术亲近,便化作了秀美、典雅的图案去衬托世间的碑刻精品,为碑碣增添精致贵气。

石碑顶部的负屃。

(图片来源:网络)

为弘扬中国龙文化,让更多朋友了解“龙生九子”文化,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深挖文化内涵,结合自身造型设计优势,将文化蕴藏于文创品之中,推出圆明园2024幸运一条龙·龙生九子文化冰箱贴。

圆明园2024幸运一条龙·龙生九子文化冰箱贴

结合九个“龙儿子”各自的秉性爱好,在手持器物和各自形态上大做文章。如龙四子蒲牢,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纽便是蒲牢。传说蒲牢原是一种海边的兽,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体型庞大的鲸鱼,鲸鱼靠近时它就会大声吼叫。因此,民间常将蒲牢形象设于钟的顶部,并将敲钟的木杵制作为鲸的形状,让“鲸鱼”一次次地撞击蒲牢,使钟声“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这就是“钟声响,鲸鱼撞”的说法来源。在此款冰箱贴中,蒲牢被设计为持钟的形象。 

再如龙五子狻猊,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脚部的装饰便是狻猊。在此款冰箱贴中,它被设计为持香的形象。

其他龙子也是各有特色,可可爱爱地连成一串。龙生九子,寓意守护和吉祥。愿您龙年行大运,龙生九子冰箱贴带给您幸运和安宁!

圆明园八方来财龙年限定冰箱贴

在中国古代纹样中,龙纹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应用于玉石、牙骨、陶瓷、织绣及服饰中。

清代石青缎平金团龙袷褂上的团龙。

(图片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龙纹经历了6000余年的历史变迁,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此时的龙造型处于原始阶段,展现出简朴、古拙的风貌。至春秋时期,龙开始在形象上突出“兽性”,并被添加上同虎相似的四足,自此奠定后世龙纹的基础。

三星塔拉红山文化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秦汉时期,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形象也基本定型,特点为“长角,兽足,蛇躯”。汉时龙形象已发展至有角,有尾,四肢俱全的程度,已经同后世大家熟悉的神龙形象相差无几,并常以画像砖、瓦当等为载体。

汉 青龙纹瓦当。

(图片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经五代至宋,龙的造型趋于定型。龙体修长洒脱,纤细秀丽,并多呈飞天状,自此开始了龙的腾飞时代。此时的金银、青铜、玉石、陶瓷、丝绸诸物及建筑构件上,均喜以龙纹作装饰。宋龙常穿插于花草、海浪、火珠、云朵之间,上升下降,翻腾跳跃,富于变化。宋人还对龙纹进行系统的研究及总结,最终提出完整的画龙理论体系。

南宋 金地缂丝百花撵龙。

(图片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两朝,是龙纹发展的成熟期,此时纹饰形象更趋于宫廷化、复杂化。五爪龙纹成为皇家专用纹样,皇帝礼服和朝服均以龙纹为主要装饰,龙纹是皇家至尊的象征。

清代龙龙头毛发横生,方形脸,龙爪伸张。形态上常用团龙、蟠龙、翔龙等,还喜用正面龙首纹样,透出霸道之气。

清嘉庆 香色缂丝八团云龙袷袍,是嫔妃龙袍之一式,属吉服袍。

(图片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024年龙年之际,为展现出“龙”这一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神圣形象,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通过潜心研究龙纹的时代特征,以文创冰箱贴的形式将清龙的帝王气韵呈现出来。

圆明园八方来财龙年限定冰箱贴

此款冰箱贴将清代皇家团云龙纹织锦图案转译为符合当代审美的元素符号和设计语言,冰箱贴由分为两部分:中央的龙纹和外圈的水波纹,二者共同组成团龙图案。团龙寓意富贵吉祥,而我国传统文化中又将水视为财富的象征,所谓“以水为财”,冰箱贴四周的水波向中央汇聚,势不可挡,寓意“八方来财”。

圆明有礼,愿您龙年进宝,财运滚滚来!

圆明“萌宠” · “海外移民”而来的黑天鹅

黑天鹅冰箱贴

2008年2月23日,圆明园东门长春园狮子林遗址景区,南侧的芦苇水域偶然飞来了一对世界级著名观赏珍禽——黑天鹅夫妇,圆明园这座都市里难得一见的山水乐园成了它们的老家。黑天鹅原产地是澳大利亚的西南部和东部,因从动物园或饲养场逃逸,在圆明园等地形成了引入的种群。因此,圆明园黑天鹅是实实在在的“外来户”。如今,黑天鹅已被引入至新西兰、英国、日本、美国等地。

黑天鹅是典型的游禽,除了翅膀尖端有白色飞羽外,全身的羽毛乌黑而富有光泽,再配上鲜红色的嘴,使它看上去格外神秘优雅。

圆明园黑天鹅。

(图片来源:网络)

自发现黑天鹅在园内扎根后,圆明园就成立了黑天鹅看护小组,每天投喂特制饲料,定期清洁水面,还专门设立了黑天鹅观赏区。这些自澳大利亚“移民”而来的小家伙也成为圆明园网红之一,不少游客来到圆明园都专门去“一睹芳容”。

圆明园黑天鹅和绒毛小宝宝们。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公众对黑天鹅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顺应潮流,推出了一系列以黑天鹅为主题的产品。其中,黑天鹅文创冰箱贴成为了颇具人气的文创品。此款冰箱贴高度还原黑天鹅的绝美身姿,将其修长的颈部以及同身体的比例关系完美呈现出来。

来圆明园,领取你的黑天鹅萌宠!(天津市红桥区圆周市场营销工作室宣)

圆明园黑天鹅文创冰箱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