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宁都红

发布时间:2024-04-27   来源:网络   阅读:1620

美哉,宁都红

曾晨英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赞美江西宁都,那当红色莫属。

当历史的一页翻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宁都是块革命的热土,党和红军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风雷激荡,一回回崭新的开局,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一支支部队的诞生……宁都,在百年党史中书写了光荣一页。

历史的荣光,从1929年2月12日开始,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乘着大柏地战斗胜利的喜悦,第一次踏上了宁都这块红土地,在县城短短的两天时间,却是满满的收获。红四军的政治宣传、严明纪律,第一次让宁都人民知道了世上竟然还有一支这么好的军队,她是为人民谋幸福、打天下的军队,离开县城时,红四军带着宁都人民慷慨无私筹集的大洋5500元,草鞋、袜子各7000双,白布300疋,夫子200名,向黄陂、小布前进。这一刻,红四军下井冈山以来的困顿,因为在宁都有了“第一桶金”的军需补充,士气大振。

这一次,也让毛泽东、朱德知道了在赣南,有一个人民条件好的宁都县。

两个多月后,毛泽东、朱德又一次率红四军来到宁都,不仅攻打下了宁都县城,毛泽东还亲自为宁都建立中共宁都临时县委、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培训宁都地方党员干部,从红军中拨14支枪给县赤卫大队。从此,革命的星火,在宁都大地更加炽热地燎原。

反“围剿”战争纪念馆

第二年冬,宁都全红。

如今,90多年过去了,从县城到乡村,从民宅到宗祠,从旧址到战场,从纪念碑到纪念馆,宁都大地,每一寸土地,厚重而光荣,红色印迹星罗棋布,俨然一座没有围墙的苏区历史博物馆。

县城东,风光旖旎的梅江河畔,晨晖下,一座两层西洋建筑静静地矗立着,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90年前,一场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就爆发在这幢楼里,从此这座西洋建筑有了新的名称,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1931年12月14日,一个中共秘密特支,30余名党员,发动17000余国民党官兵,在当时红军还很弱小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起义加入红军队伍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宁都霹雳响天晴,赤帜高擎赵博生”,这幢楼见证了赵博生等一大批追求真理的共产主义战士初心使命,他们就在这幢楼里,实现了人生的历史嬗变,从黑暗走向光明,走向新的征程,从此工农武装添劲旅,一个新的军团红五军团在宁都诞生。

宁都起义纪念馆一楼展厅,悬挂着毛泽东和部分宁都起义参加者在延安凤凰山的大幅合影照,照片上方是毛泽东的亲笔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这是同一地点,毛泽东仅有三次和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宁都起义同志们合影的其中一次,从这次合影题词,足见宁都起义在毛泽东心中的分量,宁都起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彪炳史册。

在县城制高点蓟背岭上,占地4亩的赵博生烈士陵园,青松翠柏掩映下,肃穆安静。1933年1月,赵博生在南城黄狮渡战役中牺牲,烈士遗体运回宁都安葬,至今88年了,88年来,宁都人民从未忘记过这位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一如陵园中那尊金色雕像一样,是那样的年轻高大,忠诚勇敢,目光坚定。赵博生烈士的雕像,和他当年领导宁都起义时的那幢楼房同一个方向,面向东方,每一天都迎着旭日初升的太阳。赵博生烈士当欣慰,您当年为之奋斗的中国,如您所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您目光所及,有以您名字命名的博生广场、博生路,而博生班、博生文学社就在与您相邻的宁都一小,书声琅琅,那是在清晰地告诉您,您的革命精神正在薪火相传,赓续绵延。

县城西北,千古名山翠微峰下,全国唯一一所全面反映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历史的专题纪念馆,就坐落于此。馆内展陈,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一处处场景,详尽地展示了一段中央苏区军民浴血奋战、波澜壮阔的反“围剿”战争历史画卷。

毛泽东在他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这样写道:“第一次反‘围剿’时……红军约四万人,集中于江西省宁都县的黄陂、小布地区。”四万红军全部集结宁都黄陂、小布,从此这座默默无闻的小山村走进历史舞台,成了反“围剿”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第一次反“围剿”战役即将打响的序幕由此拉开,这是一段镌刻在宁都大地的光辉历史。

黄陂人民至今仍记忆犹新地讲述着当年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来到黄陂时的喜人情景。1930年11月28日,这一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黄陂圩口立起一座彩门,彩门两边一副以“黄陂”二字的嵌名联:“黄虎出林啃白犬,陂水入潭养赤龙”,短短一副对联,既饱含了黄陂人民对红军的赞誉,更有军民一家亲的浓浓深情,在地方党组织和苏区干部群众敲锣、打鼓、吹唢呐、鸣鞭炮声中,欢天喜地迎来了毛委员、朱总司令率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机关及红军到黄陂,以排下村为指挥中心的黄陂、小布方圆数十里村庄驻满了红军各部队,宁都人民倾尽全力地支持红军。

毛泽东、朱德率红军部队自下井冈山以来,将近两年的时间,一直处在流动游击状态下,开展革命斗争。而从这天起进入黄陂以来,优良的人民条件,使红军部队在宁都持续稳定地驻扎了4个月又23天,这是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之前,红军从未有过的这样长时间驻扎。这一时期,毛泽东意气风发,谋略思想喷发,得意之笔常出,领导红军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小布这个有着浓重红色文化底蕴的乡村,“胜利”一词是最贴切不过了。不大的乡村,至今仍完好地保留有数十处革命旧址、旧居、遗址,当你走进这个村庄,感触这段历史,墙上的红色标语、还原的历史场景,旧址的历史展陈,都会让你的内心不由自主地心生一份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修整一新的小布“誓师广场”,还原的是第一次反“围剿”前夕,红军总部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的场景,主席台两边是毛泽东拟写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46字反“围剿”战略思想对联。当年,毛泽东就站在誓师大会台上,振臂领呼口号,号召苏区军民鼓起信心,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这里成为红军胜利的起源之地。第一次反“围剿”,红军5天时间,两战两捷,仅用4万兵力,大获全胜敌人10万兵力,奇迹般地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毛泽东盛赞这次胜利是“红军史上第一次大胜利”!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成立旧址门前两旁,整齐排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三部、中国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一个个“寻根问祖”单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标志牌,因为红军“一部半电台”起家的故事,每一天来这里探寻中国人民解放军无线电通信事业发源的游客络绎不绝。

王诤、刘寅旧居内的展陈,则向你讲述着两位无线电通信事业开山鼻祖,坚定信念,脱离国民党军队,毅然加入红军,为红军的无线电通信事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呕心沥血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告诉你,只有铁心跟党走,才能成就人生的华彩篇章。

一座宗祠一旧址。在宁都,遍布全县村村寨寨的宗祠建筑,因为有过红军的驻扎,都深深浅浅地烙上了红色印痕,宗祠便不再只是宗祠了,它还承载了一段党的光辉历史。

在小布“龚氏宗祠”成立的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这是管辖全国苏维埃区域内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机关。历史的重任落在了宁都,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驻宁都95天时间里,共发出17份通告,为中央苏区各项工作的开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小布“张氏家庙”,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在此成立,毛泽东任总政治部主任,她的成立,标志着全国各地红军开始有了统一的政治工作领导机关,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发源地。

青塘“何氏祖厅”,少共苏区中央局成立旧址,是苏区共青团的最高领导机构,从此,苏区共青团工作在这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七里“赖氏祠堂”,那是苏区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宁都成为苏区江西省的省会。

……

同样,值得大书一笔的是,毛泽东许多伟大的思想就孕育在他所居住的宗祠里。毛泽东在小布首次提出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军事思想;在黄陂创办红军随营学校,编印第一本“识字课本”,这是他重视军队知识化的思想;在黄陂形成土地革命路线,农民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愿望;在青塘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著名论断,这是毛泽东“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思想的升华,弥足珍贵。

历史的笔墨为宁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这是第二次反“围剿”到来之前,毛泽东在黄陂挥毫写下的词句,字里行间,表达了毛泽东发动群众,依靠人民,打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共破敌人“围剿”的深邃思想。

人民的伟力不可估量,历史的见证让人惊叹。小布源头,一座山排上,14口竖式地窖均匀分布着,这些口小膛大、深丈余的地窖,就是反“围剿”期间,人民群众开展坚壁清野的历史见证,它用来隐藏各种物资、粮食,再把锅盆碗盏沉到水塘里,把砻搬走上层,碓搬走碓杵,以致国民党军队进入源头后,无粮食、无工具、无向导,如聋似瞎,不打自垮,发出哀叹:进入苏区如同敌国般,苏区人民完全是心向红军的。91年后,当你置身于这片地窖群,除了感慨人民的智勇,更多的是让你读懂了人民的支持就是红军取胜的密码。

第三次反“围剿”黄陂战斗打响,人民群众冒着炮火帮助红军挖战壕、抬担架,为红军送饭、送水,龚远林率领蔡江游击队300人,仅用5支步枪和一些土枪土炮,牵制敌增援部队一个师的兵力,为黄陂战斗速战速决立下大功。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1951年,毛泽东亲自发出请柬邀请宁都蔡江游击队队长龚远林赴北京,参加国庆招待会,龚远林以中央老根据地人民代表团成员的身份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台,同来自全国各苏区的代表站在一起,和毛泽东一同观看盛大的国庆阅兵典礼,共享革命成功的喜悦,这是党和国家不忘宁都人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宁都人民一如走过的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续写更加动人的光荣业绩。

红色,永远是宁都最美的色彩。